台北城建於1882年,1884年竣工,其範圍位於今日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和中山南路間,第一家商店位於館前街,嗣後陸續開闢道路,今日的重慶南路、衡陽路、博愛路或館前路都是清領時期就有的道路。1895年,日人統治台灣後,初期,大部分日人住在台北城內,為配合新移民的需求,符合日人需求的商店相繼成立,故今日的衡陽路,昔日的榮町被視為日治時期台北最繁榮的街道,許多日人回國前,都要到榮町買些應時的商品,當做禮物,後來逐步向其他街區擴展。1950年代,新的移民潮,讓上海商人經營的綢緞行在衡陽路和博愛路間成為特色商區,當成衣還沒有風行時,到博愛路買綢緞是時尚仕女的最愛,據日治時期就在台北城經營花店的陳進添先生說:「大年初五開市時,博愛路綢布莊的鞭炮通常是連放半小時。」。 台北城既是我國政治、商業、文化中心,又因為距台北火車站很近,是中南部居民進入台北的主要出入口,不同的商圈隨著時代與社會需求應運而生,如講究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補習班在台北火車站附近林立,故南陽街有補習班街的稱號。事實上,台北的第一家補習班並非設在台北城,也不是升學補習班,補習班的範圍並非局限於南陽街,如當時知名度最高的建國補習班就位於館前路、志成補習班在羅斯福路。後來補習班逐步擴充至開封街、重慶南路或延平南路,不論在那兒,補習班為南陽街建立了口啤,也建立了特殊的補習班生態商圈。 1950年代的新移民潮來自大江南北,博愛路的牛肉麵曾是許多老台北或到台北來做客者的最愛,桃源街更是整條街都以賣牛肉麵聞名,筆者就讀成功中學時,任職台電公司的葉倫淡兄請我在桃源街吃牛肉麵,這也是我吃的第一碗牛肉麵,而今桃源街的牛肉麵不僅是台北重要的牛肉麵商圈,也聞名國際,事實上,湯頭一級棒外,店員輕聲細語的招呼,當客人坐定,牛肉麵就於第一時間端上,屢屢讓飢腸轆轆的客人好生滿足,經過口耳相傳後,讓桃源街的牛肉麵更加有名了。 日治時期,新高書局就位於重慶南路和衡陽路口,是讀書人買書的重要地方。1950年代後,許多上海的書店遷到重慶南路,新高書局也改名東方出版社,不論是世界名著或國內知名作家的著作,都可以在這兒找到,加上距離台北火車站近,是各地讀書人到台北必逛的一條街,最盛時有一、兩百家書店,數百家書報攤,讓人講到重慶南路就想到書店街,想買書就會想到重慶南路。不論再好的傳統,如果只是保持現狀,就會成為落伍的代名詞,金石堂連鎖店的興起為重慶南路書店街投下第一顆警訊,百貨公司的大型書店也讓顧客有較多的選擇,致重慶南路的書店逐漸減少,許多老字號的書店不是消失就是縮小賣場,甚至出版標準本的台灣書店,如今只剩下店名在那兒讓人回憶,如何啟動書店街的新風潮,有待現有商家的智慧。 光復里廖勝煇里長與城內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廖鴻昌先生都是塑造台北城商店街的無名英雄,沅陵街在他們的努力帶動下,被指定為鞋店街,每年按期舉辦吸引客戶注意的活動,在我們訪談耆老時知道,早期這條街可曾住過外國大使,商店的貨品可以擺到大馬路,惟隨著百化貨公司的成立,生意大不如前,但窮則變,變則通,商家經里長和發展協會的溝通與協調,經由專家學者的協助,在鞋類的供應方面打出知名度,讓短短不到兩百公尺的沅陵街成為知名的鞋店街,此外,為配合鞋店街的特色,鋪有近80個銅製鞋印的大馬路,包含台北市馬英九市長鞋印的沅陵街打響了鞋店街的名號,但究竟那一雙是馬市子的鞋子,就留待你敏銳的觀察力了。台北城內最新的商圈是位於博愛路的照相機街,早期,開封街是台北市的主要儀器街,漢口街與中華路間是音響器材街。最初,照相器材行各做各的生意,待商店街成立後,大家開始體驗團結力量大的好處,向進貨廠商壓低成本,要求較高的品質,讓這兒的照相器材成為台灣最便宜的街區,自然招攬許多識貨的行家,吃好鬥相報之下,生意就愈來愈好。 時代的巨輪每天都向前推進,如何抓住顧客的喜好,開發新的產品外,提供高一層次的服務品質,是商圈能夠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這部分可是需要台北城商家推陳出新的努力了。
- Jun 21 Wed 2006 13:38
台北城的商業發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