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有兩百多條道路,因為大部分居民都是來自全國各處,加上成長的先後與經濟發展的差異,塑造成獨特的商圈文化,延平南路因為沿途古蹟多而擁有許多特色,台北市城內社區發展協會(原名中華社區發展協會)邀請筆者為他們導覽台北城時,延平南路是帶領大家走的第一條街,嗣後常騎著腳踏車往還其間,發現這條被中山堂截做兩段的道路,因為清領時期就設有道路,不但古蹟多,有特色的美食也所在多有,靠近北門附近,知名的音響店聚集有可能似相街機商圈般,成為台北城內的新商店街,是值得大家探訪的一條老街。
北門(第一級古蹟)
豎立於忠孝西路高架橋下的北門,為了防禦火砲攻擊,牆體全部用磚塊與石條砌成,城樓用兩層石牆,屋架為傳統木結構,有歇山式重簷燕尾脊屋頂,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柔和的色彩,是國內少數以石頭、紅磚和木頭造的城門,構造極為堅固。北門的城額用石塊雕成,邊框雕蓮花卷草及花瓶,有平安祥和的寓意,門額題承恩門,寓意朝向北極星或承受皇恩的意思,落款為光緒8年,即1882年。屋架為傳統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屋脊橫樑繪有八卦。外圍設有城牆,即所謂的甕城,但北門的甕城為長方形,甕門門額的石匾題有「巖疆鎖鑰」4字,這塊石匾曾被置於台灣總督府官邸的花園,1998年遷回北門。
承恩門是聯絡大稻埕的通道。清領時期,因淡水河大稻埕碼頭停靠船舶之便,附近設有接官亭,每天往來的官衙人士不在少數,惟榮景隨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送往迎來者換成車水馬龍的尋常百姓。
北門位於延平南路、延平北路、忠孝西路、塔城街、北平西路、博愛路和中華路等7條道路的交會處,可以輻射往8個方向。1965年,當東門、南門和小南門改建為北方傳統宮殿式城廓時,因有妨礙交通之虞,準備拆除而逃過改建的命運,致成為最接近原貌的古城門。
1975年,為解決北門周圍道路的交通瓶頸,興建高架道路,惟隨著鐵路地下化暨高架道路可能傷害北門等原因,先後拆掉延平北路、延平南路引道,1999年12月,拆除塔城街部分的引道。
城門上設有一圓兩長方形的小門,據說城門關閉後,夜歸人若欲進城,可以向守城士兵打商量,但需要付費,再由他們丟下籃子,夜歸人即坐在籃內由其吊起。附近有北門郵局、撫臺後街建築、劉銘傳建的軍械局、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後曾為台灣鐵路局辦公室等古蹟。非古蹟級的地標型建物則有忠孝西路的台北車站、新光三越大樓,塔城街的海關大樓。
撫台街洋樓(市定古蹟)
位於台北市延平南路26號,清領時期延平南路為撫台街,日治時期為大和町。這棟洋樓的1樓為石製,有精美的石拱騎樓,天花板原為幾何圖案;2樓為木造,屋頂覆以銅片瓦,斜度很陡。屬石木混合建築,占地360平方公尺,原為日人販賣乾貨和醬油的商店。1945年後,被政府接收為公家宿舍。
拱形騎樓上置拱心石,石柱上方有凸出的拱基,仿如竹節狀,屋頂斜度甚高,採曼薩爾形式,開3個老虎窗。2000年2月26日凌晨,因隔鄰發生火災而遭波及,迄2005年中時仍有圍籬。
中山堂(第二級古蹟)
1887年,劉銘傳在台北城撫台街設巡撫衙門,並設布政使司,管理錢糧,規劃府城周邊道路,在路街裝設電燈。1889年,邵友濂建坐北朝南的布政使司衙門,東西寬36開間,約64.8丈,南北長32開間,約57.6丈,內有18棟廳堂,北側為巡撫衙門。1892年,布政使沈應奎為招待外賓及各官廳長官集會場所,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建面寬15開間的新建築,格局與布政使司衙門相似,惟不論建材或裝潢都較布政使司衙門考究、壯麗,後面設有花園,做為客廳和眷屬的住處,以迴廊和布政使司衙門相通。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時,新建築做為籌防局,負責軍事佈防任務。
1895年6月17日,樺山資紀在籌防局舉行始政儀式,並定其為總督府。1919年,遷至新建的總督府,舊總督府充作陸軍廳舍。1928年,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呈現台灣的進步與文明,準備興建現代化的民主集會場所,遂有拆掉布政使司衙門,興建公會堂之議,消息傳出,台灣民族運動人士認為在城內建大型建築是浪費公帑。經有識之士的爭取,以布政使司衙門曾為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且為日人治台始政儀式的地點,具紀念意義,且為台灣傳統建築中罕見的優秀作品,1932年7月11日拆除時,部分建築移到圓山動物園,惟已被颱風吹毀;中央5開間,包括籌防局的頭門、儀門、大堂和左右廂房則遷到台北植物園,重建為四合院式的建築,1992年元月,被列為第二級古蹟,並由台灣林業試驗所移撥台北市政府,經重修後,命名為台北市布政使司文物館,陳列與台北發展有關的文物。
公會堂
1932年,公會堂開工,1935年完成屋面,是年10月,台北舉行日本始政40周年博覽會,主館即設於公會堂,時任福建省主席的陳儀前往參觀,他講話時,祝賀台灣人民幸運的成為日本皇民,此話與他主政台灣期間,發生二二八事件,呈現強烈的對比。1936年,公會堂竣工,是台灣最大的市民集會場所,也是日治時期,最具現代化,象徵進步的公共建築,經常舉辦官式活動。
公會堂是4層鋼筋混凝土建築,採用最進步的現代建築營造法,當時是少數擁有冷氣設備和採用電梯的建築,面積1,237坪,總建築面積3,185坪,有3間大型集會場所,可以容納2,056人;供大型會議、茶會、酒會和婚喪喜慶用的大宴會廳,可容納500人;餐廳可以容納200人,供一般民眾前往飲食或娛樂,惟前往的市民以日籍居多,台籍人士僅少數菁英有機會進入。
政治舞台
1945年10月25日,陳儀代表我國政府在2樓大宴會場接受台灣末任總督安藤吉利簽署的投降書,該宴會場後來改名光復廳,所在地的里名亦改為光復里。是年12月20日,改名中山堂。琉球人撤退時,曾以中山堂做為臨時住宿處。1946年,蔣中正總統首度來台灣,在中山堂前陽台與台灣民眾見面。1950年2月,國民黨中常會要求蔣中正總統在台灣復行視事,立法院即在中正廳集會,直到1959年,立法院都在中正廳舉行院會和相關委員會會議。
台灣各級政府設參議會時,台灣省參議會設於南海路與泉州路口的教育會館,台北市參議會以中山堂為集會場所,後來成為台北市議會的會址。1967年,台北市改制院轄市,市長與臨時市議會議長在此舉行就職典禮。1954年迄1966年召開的國民大會,都在中山堂開會,並選出中華民國第二、三、四屆總統。1951年後,每年的台灣光復節紀念大會都在中山堂或其廣場舉行。1992年中山堂被列為第二級古蹟。
建築之美
公會堂大集會堂是台北市第一座為劇場設計的大廳,屋內用20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隔間,屋頂為金屬銅板片,具備耐震、防火、防風的功能,面寬47公尺,高約23.4公尺,入口朝東,凸出的門廊有3個拱門,可以方便車輛的進出,1樓基座暨立面使用日本生產的花崗石,門口的車道地面為人造石板,其餘地面為人造石洗石子,仿假石壁面的造形簡單,2樓有凸窗,窗戶為木製,正面35公尺寬的大山牆,採逐漸提高層次的手法,塑造戶外廣場的親切感,成為廣場的視覺焦點,且暗示內部有寬敞的空間,平板的山牆有6條長窗和小圓窗,牆面外表貼北投生產,呈現水平橫條紋的淺綠色面磚,屬都市防空保護色,陽光照射時不會反光被稱為國防色。5樓高的女兒牆和雨庇用紅色陶瓦蓋住,正立面的4樓部分,有陶製窗花,長條形的窗戶及不同顏色的面磚,排列成菱形圖案,外牆有阿拉伯拱窗及台灣陶瓦的鄉土味。前門拱廊以弧形拱構成寬廣的空間,門廳則有穹窿式天花板,呈幾何圖案,花紋具東方風格。光復廳尖拱門窗有回教建築的味道。
中山堂內有集會大廳、光復廳、堡壘廳、服務空間,甚至廁所都很氣派。座椅原為木製,1945年後改為沙發,而包廂、舞台仍維持當年的面貌,後面大階梯3樓牆面,掛有雕塑家黃土水的水牛群像浮雕。最初,內部空間以東半部的大集會場為中心,附屬舞台,提供大型集會及表演場所,觀眾席分布於1至4樓,西半部的2、3樓為大宴會場。格局採日本和式與西洋風格兩種空間,入口大廳柱頭浮貼4座球體,光復廳挑高2樓的列柱,柱頭裝飾3層水平帶狀紋路,3樓室外呈現幾何圖形的鑄鐵欄杆。公會堂的許多圖案,後來被民間建築普遍模仿,並風行一時。
台灣第一座民眾天文台,設於公會堂5樓屋頂露台的赤道儀室,1938年,日日新報為紀念創社40周年,將公會堂屋頂4吋折光赤道儀圓頂觀測台捐給台北市役所。1945年,中山堂天文台每星期六對外開放,1947年中秋節,第一次開放民眾前往賞月。1957年,人造衛星射入軌道,中山堂附近繁華的街燈造成夜間光害,決定將天文台遷至圓山,1963年,圓山天文台啟用。
中山堂廣場
中山堂前廣場係以都市紋理為基礎,將都市景觀與歷史脈絡相結合,為市民休閒、藝文、展演及紀念性的活動空間。包括雙環地區、沉思台、中山園區、街道休閒徒步區、環型主廣場暨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總面積15,940平方公尺。
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建於1999年10月25日,位於中山堂正入口的中軸線,黃承令設計時即以含蓄婉約為思考,期盼將建碑的歷史情懷,世世代代永續傳承,碑體的石材樸拙粗實,象徵國人歷經艱辛,刻苦患難的精神,見證台灣百年來的歷史變遷。碑前設沉思台,供民眾緬懷省思,碑體北側為團圓池,紀念戰後的團圓與分離,南側為山牆水榭,象徵如水就下沛然不可禦的精神,兩者南北相望,蒼翠林蔭,潺潺流水與源源湧泉,隱喻歷經顛沛流離經萬水奔騰到同心環繞,歡慶團圓之意涵,並象徵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周圍環境
日人設計公會堂時,即考慮周邊環境,將其建築與北門、小南門連成一線,彼此相互輝映,周圍種植代表台灣原生景觀的蒲葵、台灣蘇鐵、榕樹等,這些植物是日治時期公園或行道樹常用的樹種,公會堂外以半徑約85公尺的放射環狀,占地約4,816坪,塑造新的都市空間,提供市民集會活動的場所。中山堂北側為13層的台北市政府警察局,頂層可以停放直升機,日治時期是南警察署;南側為15層樓高的新生報報業廣場,樓下是百貨公司,東側廣場旁為辦公大樓,有10層的交通銀行,永綏街旁的台肥、嘉裕大樓,廣場地下為停車場。嘉裕西服引進的經營方式,改變了台灣的西服生態,對國人採購西服造成重大的變革;武昌街雪王的73種冰淇淋,老闆不斷研發的獨特口味,365天全年無休的敬業精神,為個人也為商圈營造特色。
婦聯總會(市定古蹟)
位於長沙街1段27號。清領時期是2層建築的登瀛書院,建於1881年。1895年8 月,樺山資紀總督將總督官邸遷至西學堂,西學堂是3棟1層重簷式傳統屋瓦的建築,屋頂有煙囪,基礎為石造,地面抬高設通氣口,牆面由紅磚砌成,室內設有壁爐,四面有圓拱造型的陽台,每個室內房間可以直通陽台,陽台設有欄杆扶手,屋頂為台灣傳統瓦片,設有壁爐和突起的煙囪,其中以乃木希典總督住的時間最久。新總督官邸,即台北賓館完工後,西學堂被稱為舊總督官邸。12月,改建成文武官員娛樂、社交的場所,以論語「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寓意,取名淡水館。
1900年,兒玉源太郎總督邀請台灣的72位詩人及社會菁英,在淡水館舉行揚文會,藉懷柔政策籠絡人心。1903年,因建築木結構腐朽被封閉。1915年,改建2層洋樓,為陸軍軍官俱樂部,經常舉行記者會、團體聚會或歌舞劇團的演出,觀眾幾乎為日本人。
1901年,淡水館舉行私立台灣文庫開庫典禮,這是台灣現代化的第1座圖書館,藏書6,000餘冊。1906年,關閉臺灣文庫,將圖書移交東洋協會臺灣支部保管,這批圖書本來藏於新公園天后宮,天后宮改建時,15,745冊藏書移至大稻埕六館街林本源商號。1915年,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第1任館長隈本繁吉,將圖書館移至書院街彩票局。1937年,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被指定為中央圖書館。1945年5月12日,總督府圖書館被盟軍飛機炸毀,因處置得宜,尚保存16萬餘冊的圖書。台灣光復後,先遷至新公園博物館,改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簡稱臺灣省圖書館。1962年10月,遷至台北市新生南路1段1號,藏書290,996冊,典藏早期介紹台灣的許多文獻。2004年年底,再遷至台北縣中和市。
1950年,蔣宋美齡於此創立中華民國反共婦女聯合會,1989年,政府宣布解嚴和取消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改名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至德堂屬於殖民式樣建築,包括突出圓拱的拱心石,以及呈四方狀的柱式,至於拱門下的裝飾牛腿,一般只會出現在室內,但是在至德堂的迴廊下卻可見牛腿設計,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為拱廊環繞,2樓的外牆還有1950年4月17日婦女反共聯合會成立大會宣言。主體為磚石混合構造,但樓板為鋼筋混凝土,屋架應為木桁架,外牆近年屢有整修,現為淡粉紅色;入口上方及兩翼凸出山牆頗為醒目。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宿舍(市定古蹟)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宿舍位於延平南路119號,建築風格為義大利或西班牙式別墅,採用黑色瓦頂,白色牆面,後面為日式建築,四周花草扶疏,庭院景觀優雅,入口設有拱形門廳,內部以希臘柱作為裝飾,樓梯為木構造,圖案簡潔大方。惟日式建築部分,業已拆除。
日人在台灣最早建立的水力發電廠是烏來的龜山電廠,為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而成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1945年,做為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儀長官的官邸。周至柔擔任省主席時,官邸亦設在此處,他的媳婦中國小姐汪麗玲經常在這兒進出,汪麗玲對流浪狗的付出,也為她個人的生命帶來光彩。
國軍歷史文物館
國軍歷史文物館簡稱軍史館,門牌號碼雖為台北市貴陽街一段243號,實際位置則是延平南路與貴陽街口,自1961年10月31日啟用,各樓層總面積約450坪。該館陳展國軍各時期的文物史料,其主要目的係弘揚黃埔建軍精神,彰顯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剿共、抗戰、戡亂、建設台灣各時期光輝史蹟,與當前國軍的發展情形,期能增進國人愛國情操,建立全民國防共識。該館陳列國軍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武器約300餘件,包括實物及模型;實物展出項目以口徑小於20公厘的輕兵器為主,如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機砲等輕兵器;重兵器是指口徑大於20公厘的射擊武器,有迫擊砲、無座力砲、火箭筒及輕戰防火箭彈。該館外牆周邊展出1945年,接收日軍的魚雷、大砲及炸(砲)彈等。此外,亦展出刀劍類。大型武器裝備則為模型和照片。
兩所大學
雖然台灣的大學在最近幾年增加頗多,但一條路上有兩所大學的情形並不多,不論東吳大學或中國文化大學,成群的年輕學子每天都在延平南路來回穿梭,在高等學府接收的新知,未來勢必有如蝴蝶理論般,散播到全國每個角落,為台灣的進步奉獻一己之力。東吳大學創校於蘇州,以法政學科聞名;中國文化大學由張其盷創辦,亦為台灣培育許多人才,該校城區分部原為新生報社址。
小南門(第一級古蹟)
小南門和南門一樣位於愛國西路,原名重熙門,是台北市5座城門中,最後完成的一座,外形較其他4座城門華麗,四周柱廊環繞,樓閣上有豐富的雕飾,據說是林本源家族所捐建。1966年,政府為整頓市容,配合觀光需要,將原先的城樓拆掉,改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惟保留石砌的臺座和拱門,前面是延平南路,附近的機關、學校較少,曾掌管台灣安全的警備總司令部、海岸巡防司令部,如今為國防部在附近,臨中華路、廣州街,是早期台北城往艋舺、板橋的主要通道。縱貫鐵路在旁邊通過,鐵路地下化、中華商場拆除後,寬闊的中華路成為林蔭大道,往來的車潮,讓重熙門見識台北人的衝勁。
警察廣播電台
警察廣播電台位於廣州街上,中華路二段與延平南路間。係警政署為加強服務,增進警民情感而設立,自1968年起實施24小時播音制,不但提供知性、感性的節目,也隨時提供最新的交通資訊,是駕駛朋友開車時最佳的良伴。
入出境管理局
1972年9月1日,入出境管理業務由警備總局令部改隸內政部警政署,設址於博愛路172之1號。旋因1979年12月,政府公布國民申請出國觀光規則,不再限限制國人出國,最初,申請民眾,連續數日排隊排到博愛路人行道上。1994年6月29日遷到臺北市廣州街十五號現址。雖然台灣的政治地位特殊,由於經濟快速成長,國人對國家的信心亦逐年成長,政府對出入的國境的管制也逐步放寬,故申請出入國境的手續極為簡便。
結語
清領時期,延平南路原名撫台街,起自北門,後來逐漸往南延伸,至與和平西路的交界處,貫穿台北城的西側,是台北市保留清領、日治和現代化建築的少數街區,1960年代,附近大型百貨公司雲集,甚至嘉裕西服的第一家門市仍然中山堂附近見證台北的繁華。因為都市重心向東移轉,百貨公司僅剩遠東百貨公司,但沿途來自大江南北的不同口味,依然在那兒數說台北人的溫情,歡迎大家的口嚐。